發新話題
打印

在法鼓山找到初發心的胡俊鋒

在法鼓山找到初發心的胡俊鋒

這是一位大陸來台留學生的心路歷程
他幾經挫折、徬徨、無助
但最終他在法鼓山找到了"初發心"
你找到學習尺八的"初發心"了嗎?

當大學時代的導師第一次跟胡俊鋒說起法鼓山時,他混淆了法鼓的聖嚴法師和慈濟的證嚴法師。對台灣佛教的瞭解,僅限於佛光山和慈濟功德會的他,當然不會料想到,短短半年後,自己將會在法鼓山的肅穆莊嚴的誦經聲中,找到純粹美好的初發心。

在廣州的中山大學讀人類學的四年中,胡俊鋒有三年在跟各色寺廟打交道:在基督教堂裡小坐半年,在道觀、天主教堂也是常客,哪怕是被大陸政府明令禁止的「十四大邪教團體」之一的三贖基督教,他亦是有過「一月之緣」。「但並沒有哪個宗教信仰,能帶給我特別的幫助。」他覺得自己始終是個「他者」,站在宗教的門外。

來到台灣之後,胡俊鋒在台灣大學攻讀心理學研究所碩士班。初到寶島的歡欣猶未消散,陌生的新環境帶來的物質、精神、情感三重煎熬便大軍壓境。為了省錢,胡俊鋒經常放棄搭公車或捷運,提早一兩個小時出發,走路去目的地。沒有心理學基礎的他,在一堂必修課中只考了九分,「怎麼努力都會被當掉」的危機感炙烤著本已習慣頂尖的心。受限於「三限六不」,胡俊鋒無法取得獎學金,家人反對他跨海求學的聲浪總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每天行走在台北的大街小巷,新鮮的體驗、美麗的景致與焦灼憂慮的內心形成了強烈的反差,胡俊鋒的苦悶無處排解。

直到遇見「法鼓山」,他遇到了遲來的與宗教的「因緣」,也打開了新生活的一扇窗。

與佛法的因緣始於一次義工活動。在社團展覽上,他加入了台大法青會法鼓山世界青年大會。期中考那一週,他接到社團學姊的電話,請他上山幫助拍攝一次活動。一向不會拒絕人的胡俊鋒,帶著滿腹的心事和學業的壓力上山了。他拍攝的是一次禪修活動,第一次聽到法師講述聖嚴師父「四它」的開釋: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猶如劈開混沌和幽暗的一道明光,法師的開釋深深觸動了胡俊鋒的心。

在這之後,這個迷茫的梅州青年就成了法鼓山的義工。每次接到法鼓山的志願服務通知,胡俊鋒都會早早起床,趕到台北車站東三門,搭早上八點的義工車上山,一直到深夜才回到宿舍。「放下就成了我的『藉口』,每次熬夜兩三天看論文、寫報告之後,就想丟下課本去山上感受規律的生活。」

順理成章的,胡俊鋒報名了法鼓山的青年營,參加了多次禪修活動。「禪修忌語,讓你不斷跟自己對話,找回自己的初發心。」禪修靜心後,他開始找回初發心,他發現自己一直沈陷於沒有金錢支持的恐懼中,不斷地尋找基金會的支持。「我們有時候會因為聚焦某樣東西太久了,成了坐井觀天的青蛙,以至於我們可能忘記了自己的初心,在茫茫人海中丟失了自己。常常把心沉澱,關照自己的身心,把視野放大放廣,天空不僅僅是這一小片,它還可以更大更精彩。」「我來台灣是為了學習,而不是為了賺錢。」參悟了這一切的胡俊鋒逐漸開始關注一些台灣有而大陸沒有,或者大陸剛起步、台灣卻已經成熟的產業。在大陸導師朱建剛和台灣導師黃光國的雙重幫助下,胡俊鋒開始深入探索台灣本土心理學的發展、台灣健保、台灣社區大學的發展等有益社會的議題。

放下對金錢的執著和恐懼的胡俊鋒,反而獲得了每年若干金額的私人贊助。「雖然只夠涵蓋學費,但已經很知足。」已經尋找到初發心的他這樣說。

深入法鼓山,胡俊鋒不僅與整個法鼓山都建立起聯繫,更將佛法的精神盡己所能的傳播出去。在他的影響下,幾位台大的台灣同學和大陸同學一起,第一次走進了金山腳下的法鼓山,體驗佛教一日禪。胡俊鋒更是在去年把自己這一年感受到的兩岸生活、學術各方面的不同,以及法鼓山的經歷寫成了一本書,希望帶給更多的人啟示和安慰。

胡俊鋒不僅在台灣找到了自己的初發心,更是將這份感動這種領悟傳遞給了更多的人。他是溝通兩岸一座小小的橋樑,又何嘗不是讓兩岸一起尋找兩岸關係初發心的期冀。

                                                                                                             以上文章轉載自雅虎奇摩,作者葉家興先生

TOP

回復 3# 的帖子

喜悅兄說的好
希望已忘了學習尺八"初發心"的人
能重新檢視、尋找
重拾"初發心"快樂學習

TOP

發新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