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新話題
打印

明暗流的尺八觀


纖維賦予的豐富性真的很好聽,許多奇妙的聲音參雜其中,與現代管的美感截然不同。跑步時喜歡聽這樣的聲音,那與戶外的樹木、溪流感覺很契合,聽著聽著慢慢覺得那不屬於音樂,那只是聲音,風吹過的聲音,不是音符,是各種表情。
原來在明暗流裡真的不認為是音樂阿!!
若以兩個端點來看,甲端屬於原現象,乙端屬於人轉譯的美感,我想每個演化只是落於這其中的某一刻度,越接近甲端的刻度就越貼近自然越原始,越接近乙端的刻度就越貼近人為的創造力;甲端保留原始的屬性多,而乙端較具備完整的形式。
大概就像文字一樣,甲骨文貼近於原事物現象,後發展出的楷體較具備完整的形式,也較符號化一些。
我一直覺得只要刻度精準傳達的能力就強,至於落在哪個刻度都好。
每種觀點都像一種抽象的模組,模組與模組之間能比較差異,但比較好壞是難了些。大概就像文章演化了許多形式,詩、詞、歌、賦......,比較異同容易,比較優劣就難找到標準。我想詩性遠比文體格律這些重要多了。

TOP

我想最大的差異應該在聲音的質感吧!!
海童道祖老師的法竹,也許與明暗尺八還有些差異,但也是沒補土,在聲音的質感上差異與現代尺八就滿明顯。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Gw02M9tivU
至於共鳴或性能,記得上次在研習會上,老師拿了悠吹,幾乎與他的尺八沒甚麼差別。

其實醒了同樣屬於樂觀的事。
大致上在存在主義有相當積極的一面,也許毀壞了長久以來的價值,頓時讓人手足無措。但其積極意義在於甚麼都沒了,也不必在意來生,神佛不存在也不會保護人們,所有的意義與價值透過自己來創造。從這樣的毀壞得到自由,創造自己的的價值,我想這樣正向的意義也許不亞於宗教能給予人的。這方面好像也與禪有些類似,忘記在哪看到的,我當時覺得禪原來是這樣的概念,相當有趣。當人理解(或者說頓悟),在那當下沒有階級之分,人與佛是一樣的性質,既然一樣也就沒上下之分。暫且把問題簡單化,假設神佛會算數,人不會算數,有一天人也懂了,人也可自己算錢,不需要再請示神,或者能與神佛討論更複雜的數學算式。這麼看來無論人們以科學、宗教、哲學、藝術、數學......去理解內與外(自身與環境),到了某種程度,概念上與禪認為佛的意義並無差異。
記得有位作家朋友告訴我,她覺得演奏家在台上根本不關心台下的觀眾,不是演奏給觀眾聽的,是在跟遙遠家鄉的人(也許是外星人或甚麼的)講話。當她跟我說這件事時我想到有些尺八演奏家認為他是吹給人佛聽的。很有趣的連結。當我們與神佛有一樣的語言,表達精準,我們就像是在與他們談話一般。
胎內回歸願望
我總是覺得那是根本不想出來的願望,可能是跟自身經驗有關。像是明天要考試,最好鬧鍾不要響,棉被裡很溫暖這類的。
回憶真的是很有趣的東西,寫著寫著想到大學時我也做了一件有關

胎內回歸願望的作品。






"出入口的記憶"

1998年,獨居陽明山,除了7-11店員及路口便當店老闆娘外,很少跟人類來往,也許是悶怕了,總對太過安靜的夜晚有些耐不住恐懼與衝動,想外出卻不知道要去哪,也不想真的去哪,看看窗,窗外黑黑暗暗的,窗面有些微弱的聲音,是飛蛾振翅與撞擊玻璃所發出的,是屋內的燈光誘引它們這麼做的。


「進來幹麻?裡面很無聊的。」--- 我想。


「那外面呢?」--- 我又想。



這兩股分別趨於明與暗的心理能量,撞擊於窗的口,玻璃的兩個面,進不去也出不來。



獨居山上的生活是很奇特的體驗,整天就是捧著書,聽著音樂,脫離現實,可能多少得了失語症。

TOP

我想殘月老師誤解了
我想說的並非是存在主義等於禪,存在主義相信神這樣的事。
簡單的說在我讀到原來禪不分人神,待通過某種頓悟即能有此境界,人也等同神。
就如同殘月老師前面所提,尺八有無中繼是一種分別與執著的意識。所以我想同理禪與數學等同可達菩薩境界,哲學、音樂、文學、科學種種也都等同,只是不同的還是不同,明暗尺八不是現代尺八,音樂不是文學,哲學不是禪......。

也有點像理趣經那樣吧!! 雖然不完全理解,感覺上大致是說,對於人的各種現象加以肯定,即是清境菩薩境界。也許其中也包含了肯定驕傲,肯定愛欲,肯定屬於人天然的本性。我想對於本性有種接近無限透明的清晰與誠實都算達到這樣的境界了。如果沒差別之心,每天在河邊丟石頭應該也可達清淨菩薩境界,每天出門踢一下隔壁的狗也能達到清境菩薩境界(當然這不鼓勵啦!!),難怪空海不把書借給他朋友看,腦袋一下就想到壞的事情上去了。不過我想重點不是在肯定本性,告訴我們不管怎麼使壞都可以,只要誠實就好。我想它想傳達的是去承認自己的本性,接受自己忌妒、出糗、愛戀、邪惡、善良......,看待這些如照鏡子一樣的透亮。

"

、「十七清浄句」


  • 妙適淸淨句是菩薩位 - 男女交合の妙なる恍惚は、清浄なる菩薩の境地である
  • 慾箭淸淨句是菩薩位 - 欲望が矢の飛ぶように速く激しく働くのも、清浄なる菩薩の境地である
  • 觸淸淨句是菩薩位 - 男女の触れ合いも、清浄なる菩薩の境地である
  • 愛縛淸淨句是菩薩位 - 異性を愛し、かたく抱き合うのも、清浄なる菩薩の境地である
  • 一切自在主淸淨句是菩薩位 - 男女が抱き合って満足し、すべてに自由、すべての主、天にも登るような心持ちになるのも、清浄なる菩薩の境地である
  • 見淸淨句是菩薩位 - 欲心を持って異性を見ることも、清浄なる菩薩の境地である
  • 適悅淸淨句是菩薩位 - 男女交合して、悦なる快感を味わうことも、清浄なる菩薩の境地である
  • 愛淸淨句是菩薩位 - 男女の愛も、清浄なる菩薩の境地である
  • 慢淸淨句是菩薩位 - 自慢する心も、清浄なる菩薩の境地である
  • 莊嚴淸淨句是菩薩位 - ものを飾って喜ぶのも、清浄なる菩薩の境地である
  • 意滋澤淸淨句是菩薩位 - 思うにまかせて、心が喜ぶことも、清浄なる菩薩の境地である
  • 光明淸淨句是菩薩位 - 満ち足りて、心が輝くことも、清浄なる菩薩の境地である
  • 身樂淸淨句是菩薩位 - 身体の楽も、清浄なる菩薩の境地である
  • 色淸淨句是菩薩位 - 目の当たりにする色も、清浄なる菩薩の境地である
  • 聲淸淨句是菩薩位 - 耳にするもの音も、清浄なる菩薩の境地である
  • 香淸淨句是菩薩位 - この世の香りも、清浄なる菩薩の境地である
  • 味淸淨句是菩薩位 - 口にする味も、清浄なる菩薩の境地である
"

記得唐三藏帶著孫悟空、豬八戒、沙悟淨去西天取經,當時印度佛教還保留辯經,我想目的就是以人的力量去證明佛法與道理的存在與牢靠,藏傳佛教目前好像還保留了。有時候我覺得少了這樣的活動,變成只有相信,使得宗教變成一個迴圈,永遠處於高位,這是在發展上有點可惜的地方。當然辯經也不是必然需要的東西,只是有那樣的活動,法比較像是活的生命體。
電影霍元甲裡有段我已滿喜歡的"茶葉無高低之分,重點是喝茶時的心情。而武術也沒有高低之分,只有行為之人才有強弱之別。"

TOP

回復 6# 的帖子

回文慶兄::
其實我也不懂佛法或禪啦!
只是有趣的想法會去翻一下,可能連皮毛都還不懂勒!
不過大致上我相信周星馳的那台詞"只要有心,人人都是食神!"
所以不管用甚麼法應該都可以變菩薩啦。

TOP

也是~~偏了主題!!
尺八才是主角

TOP

TOP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Xfel_lxiic
若以山口五郎老師作為比較,琴古流像是非常注重"人"的控制能力,有點像工筆畫般的秀麗。
若以自然和人為兩個端點,也許可以拿最大的兩坨來做比較,希瑪拉雅山以及萬里長城,一為天然,一為人為,各據兩個端點。我想人對於美的活動也差不多是落在這兩個端點的某一刻度,至於超過人的限度,基本上人也感覺不到,所以討論起來也不太有意義。有些美較接近自然,有些美較接近人為。在地無管演奏中時常聽到許多意外玄妙的聲響,山要哪裡長根草發棵樹,但大致上依循緯度氣候,也不至於有太不合乎道理的生長,就像演奏地無管音律還是依著音孔及浮沉來控制,至於聲響中冒出幾株芽,幾粒小石子都是自然好看。
而在接近人為這端點來看,萬里長城的牆壁若發出太多的草或樹根盤據,都易使其崩壞。人為的美感能創造出新的秩序,各式各樣的秩序若接近完整,也同樣如自然運行那樣的自成一種理。就如梵谷旋轉的亂筆、秀拉細碎的色點、畢卡索破碎的面,同樣都創造了一個完整而別於自然的次序。

TOP

超出人限度我想大概類似這樣,人的眼睛只能看到某個限度的色彩或聲音,若用儀器可以測得更多的色彩或聲音存在,但儀器之外似乎就難規範在人的感知裡了。身為人的角色對這些也感覺不到無從討論起。所以我想超出限度的是無從討論起,不盡然像詩那樣,是永遠討論不完,永遠無法掌握全部。

語言是一種咒,一種限定的咒,為某物某事下定義畫輪廓的咒,但這種企圖本來就不可能有等同。我們也許可以對一顆果子下一個咒,叫他蘋果,但語言限定裡的蘋果是沒辦法拿起來啃。
人們總是盡力以似非而是的輪廓線希望接近真實,我想可貴的就在這樣的企圖心吧!!

就像傑克梅第的作品,想要在畫面裡或空間中找到一條對的線或一個面,但只要頭一歪,腰一挺,輪廓線就變了。

若將一個杯子用奇異筆畫上一條黑線,當作輪廓線,杯子一轉動又得畫一條,再轉再畫,可能窮及一生都找不到那一條線。明知不可能,卻一次一次追求那條線,感覺上他作品的魅力就在這種企圖心吧!!



TOP

像甚麼主義這些除了有些是自己宣告的,大多其實很難界定,就像莫內有人歸在印象派,但晚期的工作又讓某些人認為抽象主義的先驅。梵谷有人歸在後期印象派,也被看作表現主義的先驅。尼采有人說是存在主義的先驅,有人說不算是存在主義。我想這些只是在研究上方便貼上的標籤,以甚麼樣的角度就做甚麼樣的界定。

TOP

發新話題